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爬坡人心语——刘德海琵琶文集《琴海游思》品读拾零(8)

本篇可视作编者阅读刘德海琵琶文集《琴海游思》的读书笔记,将分为多期发布。此为第8期。
本篇于《琴海游思》文集的全部六十篇文章中挑选了五十余篇,整理摘录了二百五十多个段落(内容合并摘录的段落计为一段),并对其中一百八十余个段落进行了解读,其余段落被引用于解读文字中。本篇的棕色字体为原文选辑内容,黑色字体为编者品读内容,括弧中的内容除所选各段末尾页码标注和特别说明外,均为原文。

WechatIMG1362.jpeg
2023-5-11 10:25

刘德海丙申年(2016年)青岛留影


《脑力操练篇——三年“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摘自汉乐府·古辞《焦仲卿妻》)”我最欣赏“一徘徊”。人需要勇往直前,更需要“徘徊”。往往智慧来自“徘徊”。(第113页)
无论是文化艺术的发展,还是个人艺术的奋斗,的确需要时常“徘徊”,也就是适时地在纵向回望和探路、横向比较和借鉴当中,适当进行梳理、定位和调整,咂摸一下一路走来的文化“滋味”,看看前路能有多宽,能有多长。


“拥抱全人类”,贝多芬一句名言给我们带来太多的麻烦和负担。世界上好像只有中国人天天满腔热忱高呼“走向世界”。你想“拥抱”洋人,洋人未必被你“拥抱”得着。回过头来,你若是“拥抱”自己的古人,古人肯定欣喜之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首先是“拥抱古人”“拥抱自己”,然后才是“拥抱全人类”“走向世界”。“拥抱”程序不能颠倒。(第113页)
“走向世界”其实有个隐性的问题:拿什么走向世界,是拿“舶来品”还是“土特产”,或是其他什么。著名琵琶演奏家汤良兴在美国打拼时有一个感悟:在西方的审美理念中,非常注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一个中国人英语说得如何不重要,只要你呈现的是纯正的中国音乐即受欢迎。当然,他们也希望将古老的文化用现代的形式呈现出来,还往往会主动产生联想。如此看来,刘氏的“拥抱古人”、“拥抱自己”、“拥抱世界”的拥抱“程序”不无道理。


田野作业,拒绝“文野之分”“夷夏之别”。对待地方性知识绝不以精英者自居,更不以霸主心态做地方性知识的“入侵者”。……从田野作业到“乐府制作”,要把握“走得进,出得来”(费孝通)两道关。走进民间文化圈不容易,跳出精英文化圈更困难。你,必须将原有的框框搁置一旁,先带着你的耳朵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当地鲜活的音乐,获取艺术灵感第一体验。(第115页)
田野调查一说,天生有着以“优雅”去出访“乡俗”的意味,故而防止“精英屈尊”或“文化改造”的心态颇有必要,同时更要如刘德海在琵琶文集的《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泉州南音年”新闻通稿》一文中所言:“防止打着‘现代化’‘科学化’旗号进行破坏性‘开发’”(第110页)。
而作为心诚的调查者除了需要暂时“屏蔽”一下以往的知识“内存”,不带着原有的“框框”或习惯性思维与理解方式到民间去做学生,更应当在所调查的“标的”之外,尽可能多地深入到孕育“标的”的“一方水土”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所调查的“标的”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好比《我们的田野》歌曲所唱:“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的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如果不去了解静湖、芦苇的“一方水土”,怎知鲤鱼肥大、野鸭成群的“标的”成因。


“民间”既有“音乐”,“乐府”为何再“制作”?民间音乐作为我们继承的一个新起点,更“新”传统民间音乐,其“新”就是重新发现传统民间音乐“本然”的审美价值,把长期被工具、理性等理念所遮蔽包裹的东西剥离开来,让传统民间音乐“回到事物本身”。由此才呼唤“绿色音乐”的回归,不是回归到自然中去,而是让自然回归到我们心中来。所谓传统的“现代性”,就是给传统以自由,不回到“本然”,就没有自由可言,高谈“发展”,实属空话。(第116页)
很多时候,民间音乐的呈现是经过调性分析、整理配器等“工具、理性”包装而来的,不然呈现者或觉很难适应时代大众审美。旨在发现民间音乐“本然”审美价值的民间音乐“再制作”,实则就是让民间音乐“天然去雕饰”——本然,也就是本来面目。
刘德海在本篇《脑力操练篇——三年“一徘徊”》一文中还说“传统文化从地方区域走向更大的空间,给传统文化以‘自由’,求其审美之‘本然’。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真正体会它的‘现代性’所在。”(第120页)像民间音乐这种传统文化是长期根植于民间历史、文化沃土中的,由当地的语言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培育而成。像高亢激昂的秦腔,其净行不似京剧称“花脸”,而称作“黑撒”(秦人后裔称“头”为“撒”);其语言就得是关中方言和汉唐诗言为基础,才能生成秦陕“风味”。只有附着于这样的环境中,民间音乐的呈现才是本然的、如鱼得水的。因此,要让民间音乐这样的传统文化从“所属地”走向更大空间,应注重传统文化与区域“水土”文化“联袂”而行,如同移花瓶中不能离水,移栽花木要连根带土一般。只有让这种“联袂而行”的民间音乐回归心田,才会有自由生长和发展的空间,进而焕发出能够融于“现代”的艺术生命力。


且不论“原生态”与“原生”词义之别,至少说中国大地对“原生态”艺术的关注是对大众娱乐、媚俗文化感到厌恶后的一个积极“反弹”。这一文化新动向给艺术专业工作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在没有陈腔滥调、不求功利、纯真炙热的“原生态”艺术“镜子”面前,时常清洗自己的心灵,及时调整心态,提高艺术境界很有必要。(第116页)
原生态音乐是不顾及市场、世态,只放任自己心态的音乐,没有生计、“生意”的压力,只求好听、好玩,开心、尽兴。这种“大俗”不啻是一种可以无欲无想、放飞心灵的自由开阔之人生境界,“大雅”的专业音乐人或许可以由其联通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徐子方先生认为:“失去舞台优势并不意味着失去自身的价值。”……时隔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所谓“高雅”(其实是通俗“高雅”)的民族传统音乐,已由自娱转化为娱人,由书斋雅室转向“音乐会”舞台,再由“音乐会”舞台转向“晚会”——具有商业炒作、作秀性质的“文化大烩餐”。这一次势不可挡的由人向“物”(商品)转化,比起明杂剧文人化导致的“失落”更为惨烈。场景的转化,使得一大批本不该失落的乐种、剧种“失落”了。艺术审美由双向度蜕变为单向度——“观众主义”,即以观众喜欢与不喜欢来裁定艺术之高低甚至成败,实实在在做了观众的尾巴。(第117页)
虽然民间传统音乐从“自娱”到“娱人”,是历史、文化潮流发展的结果,有其内在的成因及其不同的审美价值,但其实从音乐呈现的角度而言,雅室“自娱”也好,舞台“娱人”也罢,只是方式、场景的不同,也遑论孰优孰劣、孰是孰非。“自娱”走向“娱人”,自然开拓音乐天地;“娱人”回归“自娱”亦可梳理艺术心境。可见,音乐呈现的“自娱”和“娱人”,并存比转换要好。至于将“娱人”异化为“商人”,那与“开拓音乐天地”的“初衷”已经无关,但“音乐商品”倒向“观众主义”则是必然结果。“观众主义”追求的不一定是更高的审美价值,但追求更高的市场价格恐怕是一定的。


艺术固然要贴近观众,同时要强调另一句话:观众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自觉亲近高雅艺术。南音、昆曲……多么需要这“另一句话”的大力提倡。“懂不懂”(艺术)是一个时间问题,有没有“想懂”的求知欲望,倒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问题。(第117页)
观众群无疑是多样化的,像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地域性观众群,或者像昆曲那样集中于文人雅士的观众群,层次相对集中,但像兴盛时期的京剧观众群,那是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布衣庶民,谁都能哼上几句皮簧。当年的观众不仅乐见舞台上的声腔歌舞、唱念做打等程式表演,对戏文中许多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甚至像“丁兰刻木、莱子斑衣、孟宗苦竹、杨香打虎”这种“二十四孝”故事也是谙熟于心,京剧从内容到形式完全被全国各种阶层的观众接受,因而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国剧。
这反映的并非只是文化程度或学识问题。富户或许出白丁,贫家未必无教养,京剧大量的、“全方位”的观众群,实则映射出了整个民族在彼时的传统文化素养之一斑。
如今连大学也从“精英教育”几近“普通教育”,文化程度或学识较之当年是天壤之别,只是很多后生面对京昆等传统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多是两个字——“不懂”,更可悲的是三个字——“不想懂”……


1.“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未成年人”并轨。未成年人是未来文化建设者。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最大的保护。
⒉“保护文化遗产”与高等专业艺术教育并轨。由“文化遗产”转化为“教科书”,用于国民美育教育。(第120页)

民乐前辈张子锐曾感叹:中国音乐教育一百年来不教中国乐理,不教中国乐器研制……是个很大的失误。想想也是,近代“西风东渐”之后,高等音乐学府几乎是西洋音乐理论一统天下。时至今日,各大音乐院校都少不了民乐系,然而在面对源远流长、丰富发展的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时,似乎就剩下了五声音阶,不知有几人能弄懂“黄钟大吕”的中国乐律——即使写文章时对这个“高大上”的成语运用自如。
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危机中的抉择——对改造、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再认识》一文中谈到:中国音乐以其微妙的音韵,随意念流动的不规整节奏,使得任何现代记谱法在它面前束手无策,于是口传心授成了主要流传机制。而多少年来造就的按简谱、五线谱“操作”的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神韵所知、所感本已越来越少,而在西洋音乐的包围中,他们又能传给学生们一些什么呢?
显而易见,类似这种依赖口传心授的“纯正”中国乐理、中国音乐,作为“靠人”流传的文化遗产若再不挖掘研究、图影记录、建档保存,并且在青少年中加强“维系”、不断灌输,不要说流传,恐怕“断流”也是早晚的事,这就是刘德海呼吁两个“并轨”的重要性、急迫性所在,而刘德海在琵琶文集的《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泉州南音年”新闻通稿》一文中也确是发出了呼吁:“‘保护’工程最终落定在未成年人文化教育制度上”。(第112页)

WechatIMG508.jpeg
2023-5-11 10:25

刘德海文集《琴海游思》封面

(未完待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