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由一场“彩色钢琴”官司生发的联想

据报道这场官司发生在2008年1月,为筹办“北京残奥会倒计时100天千人演奏”的大型活动,北京某钢琴城向天津一乐器行订购1000架不同系列彩色钢琴。乐器行以“为国争光”的精神,组织、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合同。不想奥运临近钢琴城却突然变脸,决定取消合同,拒绝付款。乐器行方面当然不干,认为这批“五颜六色”的钢琴投放市场,势必低于成本销售。结果是协商不成,对簿公堂,乐器行方面要求钢琴城赔偿逾期付款违约金和钢琴保管费、运输费以及既得利益损失共计500余万元。
      对于官司本身,本文无意讨论,倒是对这场官司的“动因”——“千人演奏彩色钢琴”颇多感慨。
      不知是不是为了体现“国力强大”的缘故,好像越来越多的方方面面的领导,都有了“做大”的意识。做文化的、做音乐的、做体育的更是首当其冲,百架钢琴、千台古筝,一个个“人数之最”的吉尼斯记录,如“剁瓜切菜”般被不断刷新,远远高于竞技体育世界纪录的刷新速度。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呢?想证明“中国的人真多”?没必要,地球人都知道。想证明“中国的人多所以‘人才’真多”?那么两千年前吹竽的南郭先生,已经把这个命题变成了不等式。
      说到底,决定这一切的,还是这些大大小小部门的领导、精英,听命于“向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要政绩”这根“指挥棒”,音乐、戏剧、影视等似乎都有这方面的“嫌疑”,同时,在这些大场面中常常派生出“怪异”的“形式创新”。于是,在领奖之后,所有的服装、道具等统统一无所用地锁进仓库,大多不会有奥运开幕式道具拍卖的“好运”。上述彩色钢琴官司,竟然连累“撑起大场面”的“主角”,也落得个“壮志未酬身先亡”的下场。
      再从另一个方面说,许多领导和精英不愿在作品内容、艺术品位等方面,按照艺术规律踏踏实实地打造作品,而对所谓的“形式创新”的喜好,已经到了“坐了病了”的地步,还美其名曰“艺术的嫁接”。要知道哪怕是植物的嫁接,也要考虑亲缘性、亲和性、成活率等等,艺术的嫁接,怎么能对艺术规律不管不顾,对市场接受不作考虑,只为“一次性演出”而不计成本地投入?曾经在媒体上看到过京剧《巴黎圣母院》,听听这剧名、这剧种,这内容和形式怎么贴一块儿呢?
      不由想起前一阵发生在俄罗斯的“海滩飞驴”事件。这样的广告创新,谁也没记住广告商要宣传的是什么东西,只留下一阵凄厉的驴鸣,而整个广告创新策划出来的,也就只能是个“非驴非马”的作品了。
      假如我们好好理解一下概念车和品牌车,走秀时装与品牌服装在功能上的区别,在市场发展态势上的规律,我们的文化单位或者制造单位,或许就不会在乐器制造上大量“出彩”了。因为没有市场的喝彩,就是对所谓创新的“倒彩”,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试想,如果官司中的这批钢琴不是被“创新”成五颜六色的,也许就有庭外调解的可能了。
                                                                  中乐图鉴特约评论员  清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