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宏扬“大同”精神 勿忘低音乐器改良

作者简介
何鉴秋,男,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会长,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京剧院、上海歌剧院演奏员,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舞台技师、电视部主任、音乐研究室主任等职务。196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退休后兼任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乐器改革是中国民族乐队发展的一大支柱,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同乐会》以经典的成就,谱写了中国民族音乐史上文化科技融合的篇章。这里要说的是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引进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前身)杨雨森老师(1926—1980)和他研制的革胡,推动民族音乐系建立了革胡专业。以吴滋琪老师开设的革胡课,先后培养了民族音乐系本科生:吴润霖、陈有福、韩中伟、彭正元等革胡专业人材。在杨雨森老师的指导下,上音乐器厂的张师傅精心制作,批量地提供了本院民族乐队的使用。也带动了上海民族乐器厂一批优秀的制作师(如陆阿多、宋祖成、杨文泉、许金元、张龙祥等),实现了乐器改革产品的市场化。紧接着上海民族乐团在团长何无奇的有识支持和推动下,组建了乐队的革胡声部(有曹浩苓、邵任鑫、何鉴秋、王凤霞,之后相继加入乐队有洪立、叶子、彭正元、陈先先等)低革胡声部(有赵宇振、孙振江、石维泉、还有周惠仁、莫吉人、龚一、陈金龙等),建立起首支民族乐器低音声部改革的实践团队。
复件 image001.jpg
专业院团的推广,也带来地方剧种的普遍采用,诸如上海越剧院(合作、少壮等越剧团),上海沪剧团(勤艺、艺华等沪剧团),还有淮剧团、滑稽剧团等相继将革胡引入乐队编制。最突出的合作越剧团桂小江,更是自己动手,用生活废料制作了大革胡、中革胡,弥补了乐队的中低音不足。在这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科学实验的成果,到大专学校的课程设置,再到社会团体的普及使用,迎来了民族乐队使用革胡的历史性全盛期。在当前民族乐队低音乐器的改革中,回忆起这流逝的岁月,确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前时期,在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下,伴随的外来文化猛烈地洗刷着人们心灵,形形色色的思想被金钱侵袭而忘乎所以;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虚无主义、拿来主义、乌托邦……,林林总总的高成本、高票价、拉赞助、吃回扣、“买的人不听,听的人不买”等陋习,导致民族音乐会在大剧院、音乐厅难有立足之地,而仅有点缀性的“民族音乐会”,也都成了“团长”“作曲家”“指挥家”的“创新交响”实验专场,这种盲目跟“风”的结果,顿使民族音乐会变了味、走了样、断了根,从而失去了最为广大的观众……。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音乐团体和音乐会全都会有这样的砒疵。打开香港中乐团网页;全方位的乐团宗旨和定位清晰明了,且不说每年能举办超过100场定期及巡徊音乐会,以及为培养教育接班人而建立之少年中乐团、儿童中乐团的难能可贵,单就坚持全部采用中国民族乐器的组合,信奉通过乐器改革可获得同样最佳效果,就是够值得钦佩的。由于他们乐团使用的乐器具有统一的视觉美,聆听到的音色更具和谐,使欣赏者的审美心理颇感满足。笔者浏览他们网站,看到香港中乐团85人的演出,同样也在探索着民族音乐的交响化,但多样化的演出形式还是异彩缤纷而变化万千;包括参与大型民族舞剧演出,为话剧作配乐演奏,结合投影、书法、绘画的演奏……,正是这些多元化突破音乐会传统的演出,反馈了他们乐团的深远影响。
乐器改革和乐团的科学研究相结合,总体推动了乐团的全面发展。在业界早负盛名的阎惠昌、阮仕春等,对弹拨乐中阮改良、胡琴类去蟒皮化等成绩裴然,改良的大革胡将蟒蛇皮换成了聚脂薄膜,以桐木制作的协振部分使其发声和弹拨乐器同材(利于产生共振),使拨弦的音色与弹拨乐更为融洽。
记得当年笔者(演奏贝司、低革胡)与吴滋琪(大提琴、革胡)对皮膜震动的震幅大,木板震动的高音穿透力强,其各自的优缺点作反复讨论时,杨雨森老师几天后就拿出了协振式革胡的草图,制成之后由彭正元带到民族乐团使用(它也是杨老师最后最成熟的作品)。对民族乐队而言,香港中乐团这样的革胡,发声之音色音量,必然优于直接使用大提琴(当年吴滋琪用革胡演奏的中胡曲《草原上》,直接延伸换把而取消了繁琐的姆指把位,模拟中胡运用滑音和打指等技巧,使演奏的音色、音响、风格具佳。管弦系大提琴教研组王砳、林应荣、夏敬禄等老师听了无不称赞叫好,得到了学胡琴对大提琴的民族化有促进的共识。可以断言;革胡那修长的琴杆,在民族音乐风格性的演奏上,更能贴近胡琴系列)。至于倍大革胡功能、型制、和结构基本秉承了低音革胡的特点,但音色既保有膜震革胡特色亦有木板震动的倍大提琴特点。拉弦乐器改革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香港中乐团在点滴成功的背后,可说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呵。
复件 image003.jpg
如今,他们成立的乐改革小组和试奏小组,仍采取“边试边改边换”的方式,征集使用者的意见,研讨改革的方向和进程,建立了一套很好的制度,这比起我们以往的乐改,更有了体制上的保障,体现出香港文化创意的硕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笔之时不禁问上海:您?怎么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