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zytj    时间: 2009-8-6 15:48     标题: 关于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的思考

关于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的思考
编者导读:
本文作者:上海闵行博物馆馆长于宾力,资深博物馆专家。
●        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我们不知其味;敦煌壁画有上百种器乐组合,我们未闻其声……,这姑且理解为历史局限。时至今日,诸多音乐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是日益“局限”,若再不“呵护”,我们的子孙也将不知“福建南音”、“江南丝竹” 为何物了……,除去各种“客观”原因,更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偏颇或缺失。
●        几千年的中国乐器改良之路,少有对乐器发展轨迹的研究为基础,终究难免“重蹈覆辙”之误。多年来文化部的乐器改良奖项成百上千,能够推行的也是微乎其微。生发开去,“非遗”中包含了各历史时期变迁丰富的记忆,只有唤醒它们,才能读懂它的整体,才能继续把这篇文章做下去。如果割裂这根如同生物链一般的链环,容易使其没落从而消失,而我们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失去了蕴含其中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
●        音乐(乐器)博物馆应该是“非遗”传承的重要一环,应该成为一个丰硕而立体的“八音乐府”。从主要中国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地方戏曲及音乐的乐器、乐器制造工艺等有声、有形的展示,到古琴文化、京胡艺术等的专题展;从收藏、研究的专业化、到期刊、网站普及化……。这虽然需要多少代的努力,但如果不是只争朝夕,或许还要花更多倍的努力。但无论需要怎样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是在打造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        本世纪初,成立“中国乐器博物馆”曾经列入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给音乐文化一个家,就是给自己一个家。一个没有音乐文化的家是一个不完整的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二零零一年五月十八日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单。这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人类对自生的生存与发展,在文化领域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中国古琴艺术与昆曲艺术于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七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独特的价值更为世人嘱目,因为它是一种“仅存的,可使独特文化特征得以保存的人类集体记忆的积累”。
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乐器,在经历千百年的岁月之后,仅乐器名称就有约1200余种,清以后三百多种大小不同的剧种,以及56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构建成了中国文化生活的经纬,其文化生态多样、丰富,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组成部分。
然而,受历史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与人类生存相伴千年的多种文化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是命运多变,生死由天。我们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只知道孔子听了韶乐(雅乐)“三月不知肉味”,但我们不知其味;我们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明珠——敦煌,只见上百组的器乐组合形式,上百种的乐器形态,但我们却听不到真正的敦煌仙乐……如果没有保护和留存,我们的子孙也将很难听到我们现在还可享受的“江南丝竹”、“福建南音”……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象古琴艺术、评弹艺术、丝弦制造技术、乐器延革保护等这类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存在形态的局限,其融合于当今社会的空间,日渐狭窄。其延续及其弥补和创极性保护,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经济上的原因,更是认知的缺失。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随时代迁延与变革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往往被人们忽略或忘却,而我们只有在保护的重新唤醒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反之,我们的损失不仅是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是失去了寄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它的断链,会使后者混顿迷失方向,它的单一会使文化走向没落,这如同自然界的物种一样,失去链接,必将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民族乐器的改良发展和器乐水平,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上至古代千年乐器文化的传承,下至近60年的当代乐器发展,因我们没有链接起各乐器种类的发展规迹,使我们对今后的乐器发展趋势变得十分茫然。近二十年来,全国专业和业余的乐器改良者所“改良”的项目上千项以上,文化部二年一次的评选项目也有几百项。但现今真正在民间流行推广的项目凤毛麟角,微乎其微。
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训,大部分改良者对中国各时期的乐器延革了解甚少,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脉路走向不明,许多“所谓的改良”是在不同时代重复同种思路,同一样失败的结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今受到冷落,其主要原因是综合“失链”的结果,当然这也包括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
音乐(乐器)博物馆是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中坚,而这一场所在中国屈指可数。从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地下音乐厅的“擂鼓墩墓”到新近落成的北京天坛神乐署 “古代皇家音乐展示馆”,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库房里上千件乐器藏品,到品种最为完整的闵行区博物馆“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 ,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音乐文化,其保存数量之少,遗失文物之多是和一泱泱大国的文化历史地位严重不符。
在本世纪初,成立“中国乐器博物馆”曾经列入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引发全国音乐界的注目。但因各种原因,此事成全,还待时日。作为地方性的“中国乐器(音乐)博物馆,在依托地方政府和地方资源方面也有独道作用。闵行区博物馆的馆藏特色“中国民族乐器”,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把这篇文章写好,写出更浓色彩,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为中国音乐文化传承作贡献,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以下就音乐(乐器)博物馆的建设提出初步的意见。

一、        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的收藏展示主体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可以说有“物质”与“非物质”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指乐器、乐谱、乐论、乐改等,后者主要是指乐人,即指挥家、演奏家,教育家和制作家的技艺、风格等。文化承载的主体不仅是物质“乐器”本身,更是“非物质”的乐人。“物质”相对“非物质”的传承要容易些,而“非物质”是我们保护环节中的弱中之弱。
从现今以乐器实物展示主体中,观众往往从单一静态的器物本身去了解中国音乐,中国文化,这种展示难以诠释音乐在不同演奏家手里所表现出的风格,其差异往往是巨大的,这种“非物质”现象是音乐艺术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且是研究各种文化现象最完整的艺术主体。博物馆应收藏有影像资料技术之后的中国乐器演奏家的乐器演奏史料,在没有活动影像的时代,应收藏照片影像、乐谱、手搞、乐论等。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音乐人,他们是中国音乐的灵魂,他们的遗产是解读中国音乐文化的钥匙。
乐人可以分三个时期:1、古代乐人   2、近代乐人   3、现代乐人
每个乐人对音乐文化所作出贡献,作重点的陈列展。对一些划时代的音乐人,应为他们建立以他们名字命名的陈列室,每期甄选10位音乐人(其中包括制作师)。
二、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的常设主题
1、中国主要乐器陈列展
   以汉族乐器为经,以历史沿革为纬;以乐器分类法,分述乐器的发展史。
2、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乐器的陈列展
   ①蒙古族的王府乐队
②维吾尔族的十二姆卡母乐队
③苗族的芦里乐队
④朝鲜族的乐队
⑤壮族铜鼓乐队
⑥藏族铜号乐队
。。。。。。。

3、中国主要地方戏曲乐队陈列展

①京剧乐队     ⑤秦腔乐队      ⑨粤剧乐队
②越剧乐队     ⑥豫剧乐队      ⑩河北梆子乐队
③昆曲乐队     ⑦晋剧乐队
④沪剧乐队     ⑧川剧乐队

4、中国主要地方音乐陈列展

①江南丝竹       ⑥山西鼓乐       ⑾福建十番
②福建南音       ⑦西庆鼓乐       ⑿浙东锣鼓
③广东音乐       ⑧十番鼓         ⒀莆田十音八乐
④河北吹歌       ⑨十番锣鼓       ⒁闽南十音
⑤山东鼓吹       ⑩潮州大锣鼓     ⒂佛教音乐
⒃道教音乐

5、中国琴学艺术展
                                                                         ①历代名琴陈列
②历代琴谱陈列
③历代琴人陈列
④历代斫琴技艺陈列

6、中国传统乐器制造技艺展
①笛箫制作实物流程展示
②丝弦制作实物流程展示
③二胡制作实物流程展示
④古筝制作实物流程展示
7、中国乐器大事年表
8、中国乐器分类图解
9、中国主要古乐器及演奏图像发现地点概览

三、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非常设陈列(临时展)
   
中国音乐、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常设展是一个概览,许多丰富的内容表现,可以用非常设陈列来体现。在闵行博物馆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一些以音乐、乐器为主题的临展。“仿正仓院唐代乐器展”“擂鼓墩二号墓战国乐器展”,为宣传传统音乐文化,作了有益的探索。临展的多样性和经常性是博物馆的生命之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引进国内外文博单位或个人的音乐文化资源和博物馆自主研发项目成果的展示,是保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题。
近期内的临展建议项目
①京胡名家名琴展
②“大同乐会”乐器展
③成语与音乐展
④近现代中国乐器改良探索展
⑤马王堆乐器展

四、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的专业期刊

博物馆的期刊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物形成的一种“非物质”延伸,是普及、宣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没有这一领域的专业期刊,弥补这一缺憾,是全体音乐人的愿望,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先以年刊的形式出现。

要建成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生态保护所,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没有政府唱主角,没有强有力的技术队伍支持,没有长期不懈的努力,是搭建不了中国音乐(乐器)博物馆的框架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同样博物馆的建设也是几代人的时间艺术。没有长时间的积累,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要完成博物馆的框架搭建,必需在地方政府文化建设中作为一个法制项目立项。因为它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产业的项目。
给音乐文化一个家,就是给自己一个家。一个没有音乐文化的家是一个不完整的家。这个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孕育过程,也许这个家的框架太大了,但它必须涵盖中国主要音乐文化的遗产。我们可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做,积累再积累,一直到框架初步搭成!

上海闵行博物馆馆长    于宾力




欢迎光临 中乐图鉴 (http://zhongyuetujia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