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在艺术的环境中孕育文化产品--访筝艺工坊设计者沈正国

在艺术的环境中孕育文化产品——访古筝艺术工坊创意设计者沈正国

2010年5月,记者参加了河北乐海乐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5周年暨新厂落成的庆典活动。其中该公司新厂区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古筝艺术工坊”令人印象深刻,并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职业的敏感告诉我,这个艺术工坊的创意设计者沈正国先生是非常值得采访一番的。不久前,记者到沈正国的名为 “大龢堂”的工作室采访了他。
      沈正国的工作室十分讲究,就像一个小型乐器陈列馆。在这里,古筝、二胡、尺八、笛子、三弦、古琴等民族乐器一应俱全。墙壁上和琴桌上的古琴一尘不染,字画书香令工作室充满了儒雅的氛围。
      “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我问沈正国。
      他笑道:“正是”。
      “你的工作室为什么叫‘大龢堂’?”
      沈正国解释:这有几层意思。首先这个“龢”就是“和平”的“和”的古体字,而“大和”一词出自唐初礼乐大儒祖孝孙所制《十二和》中的:“大乐与天地同和”一句。“大”指的是万象、高远;和指的是“天人合一”。 “大龢堂”应该就是鸿儒雅集之所吧。
      沈正国告诉我,“大龢堂”经常是高朋满座,常有古琴同好在此雅集,也常有画家和搞国学的、搞乐器表演的在此出入。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开玩笑道:很有想法嘛,诗书礼乐同乐,很有点“曲水流觞”的味道。
      沈正国接着道:另外,这个繁写的“龢”也是指古代编管类乐器,也就是笙之类的吹管乐器,是不是很有象形意义。而笙在乐队里的作用也多为和音。更有意思的是,三十年前,我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就是从学做笙开始入行的。
      “哦,入行三十年了,那应该是个资深的民族乐器专家了。”
      “专家谈不上,最多就是痴迷这一行。”沈正国笑笑。于是,我们把话题转到河北乐海的古筝艺术工坊的设计方面。以下是我与沈正国的对话。
记:我走过一些民族乐器厂家,也参观过一些生产车间,好像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古筝艺术工坊”这样
    的工作环境。怎么会想到为“乐海”公司进行这样艺术化的设计呢?
沈:“乐海”老总宋从甲先生想着力将“乐海”乐器打造出一个崭新的面貌,希望成为北方乃至全国重
    要的生产基地,所以在新厂的布局中要极力体现乐器文化的理念。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我们的民族乐器出现在文化的舞台上,给人的印象可以算是音色优美、形象光鲜的“文化产品”。
    但你也看过很多乐器制作场地了,孕育这些“文化产品”的环境就不那么“文化”了。工作环境是
    否有文化气息,这不仅仅是个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这个环境中制作“文化产品”的人,会有
    一种“工匠”或者“文化人”的潜意识渗透。
    因此,“乐海”委托我设计古筝制作场地时,在“艺术化设计”这一点上,我们达成了共识。
记:我有一个担心,乐器制作毕竟有许多工序,需要许多设施,还会产生许多灰尘和下脚料什么的。这
    些方面会对艺术环境有影响吗?
沈:这些当然都已经考虑到了,比如设备使用、烘烤工序的空间隔离,还有水幕帘的灰尘隔离、不同特
    性工序的合理布局等等,都在可操作性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论证。再怎么艺术,还毕竟是工坊嘛。
记:这的确想得很周到,也很在行。那又是怎么想到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的呢?
沈:园林艺术和古筝艺术一样,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虽然各有个各的发展脉络,但两者经常
    是相依相生。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有嵇康、阮咸等器乐大家,而器乐作品中许多“山水
    音乐”也可以比作有声的园林艺术。同时,像苏州这样的代表性的园林所在地,也是近现代传统民
    族乐器制作的发祥地之一。因此,让江南园林艺术落户于北方的“燕赵大地”,让小桥流水的灵气
    滋润“铮铮然”的北方筝艺,应该是从形式到内容,有着南北文化交融的美好寓意。
    (说着,沈正国拿来一本古筝艺术工坊的彩色效果图让记者翻看,只见小桥流水、矮墙幽深、青砖
    绿瓦、花竹斑驳。)
记:看这个效果好像是个大制作吧。
沈:当然。但大制作不等于高成本。我们要做的是,在现有的厂房条件下,制造一种艺术的环境,而不
    是炫耀名贵的装潢材料。你看顶部这里,为了把原先的钢梁进行艺术化处理,使用了疏密适中的毛
    竹排列,既有疏朗通透的感觉,又和地面的景致相协调。
记:我觉得除了工作场区的绿化点缀赏心悦目,这些隔栏、工作凳、工作台也很有味道。
沈:之所以称为艺术工坊,我想不仅是在建筑设计的硬件上,在用具、设施等等软件上都应该有风格一
    致的细节设计。比如这工作区隔离栏是一种艺术竹篱笆的感觉;工作凳和工作台的设计应用了一些
    明式家具的典型元素,显得简洁而古朴。尤其是榆木风化处理的工作凳,更是凸现了木材质感的天
    然风韵。
记:真是匠心独具,看上去很有韵味。
沈:这倒不仅仅是为了“看上去很美”,而是希望制作师们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能够渐渐形成这样的
    意识:古筝制作是古筝艺术的一部分,在这里工作,不仅仅是创造生活,更是雕琢艺术。
记:我觉着在这种环境工作简直是一种享受啊。
沈:其实我更看重的是艺术工坊的另一部分软件,你看这片墙上,准备陈列一排具有典型意义的古筝,
    比如不同时期古筝形制的演变,还有蒙古筝、潮州筝等不同地区、不同风格流派的筝。另外还准备
    在这里点缀一些关于古筝的诗句。
记:这样人文环境太有诗情画意了。
沈:如果让制作师们通过对传统筝艺的熏陶,能够对诗歌、音乐等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美学理
    念有一份很好的积淀,那一定有利于渐渐形成更有文化品位的制作理念。
记:对,有了这样的制作理念,文化产品才会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诞生。我想问一下,这样的艺术工坊,在民族乐器行业也不多吧。
沈:应该是吧。其实从行业的角度说,这对提升民族乐器行业的文化品位也是非常有益的。
记:说到民族乐器行业,我还真想听听你这个资深“乐器人”的看法。
沈:我也谈不上资深,只是时间长一点而已。要说对乐器行业,那肯定是说来话长。总的感觉是发展迅
    速而底蕴不足。
记:能简单的举例说明吗?
沈: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一番话,至今记忆犹新。她说:乐器王国中无可挑剔的作品有三
    样——意大利的提琴、日本的古筝、施坦威的钢琴。那种乐器的点、线、面精致到极致的美感,那
    种天然的质感透出的情感,还有那种纯正的声学品质,都让人得到无尽的享受。这就是依托深厚的
    文化底蕴所达到的境界。而在我们这里,新中国的六十年来,虽然也获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比如钢弦替换丝弦、十二平均律品位乐器的完善等等,但要想达到那样的艺术高度,需要解决的问
    题就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基础性研究的问题,比如乐器美学、材料应用、物理声学、标准化完善、
    流派风格等等。
记:这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看来应该再做一个专访。
沈:我们工作室有一个“中国传统乐器网上博物馆”的网站,简称“中乐图鉴”,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
    叫《谁来关注民族乐器的基础研究》,你可以先看一下。
记:那我一定看看。不过说到网上,最近看到介绍乐海古筝艺术工坊的文章,提到了你原来是上海民族
    乐器一厂的技术副厂长。
沈:是的。我是2008年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离开的。
记:现在身体情况应该不错吧。又是搞民族乐器的网站,又是搞古琴雅集,又是“古筝艺术工坊”,前
    一阵好像还参与了一个“京胡遗珍展”是吧?
沈:是的。当时就想“颐养天年”了,但在厂里、在行业里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留下了难以割舍的
    “民乐情结”。我觉得以我对这一行的积累、认识和衷爱,应该可以再为行业做点事。
记:这里我就有一个问题了。像“乐海”的“古筝艺术工坊”项目,虽说也是为民族乐器行业增光,但
    毕竟涉及到同行企业之间的事情,比如说你自己也在监制古筝,怎么还会去做这种培育竞争对手的
    事呢?再说你就不担心上海民乐一厂有想法吗?
沈:上海厂有想法?不会吧。上海厂是全国民族乐器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王国振厂长的带领下,无论是
    乐器馆藏、史料编撰、文化公益、音乐组合等乐器文化的品牌打造,还是经济效益都是有目共睹
    的,他们也是为行业的文化品位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王厂长一直向员工们强调,民
    族乐器是文化产品,希望员工们有一种为文化事业做贡献的意识。王厂长“文化营销”的战略,以
    及“全球的眼光,世界的坐标”等理念,对我一直有很大的影响力。虽然说我也监制古筝,但站在
    行业的角度,能够使乐海的“古筝艺术工坊”体现出行业的艺术水准,这对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品位
    的打造,都是不无益处的。相信我和上海厂的想法是一致的:假如民族乐器行业多一些上海厂这样
    高水准的企业,多一些“艺术工坊”这样的尝试,相信中国乐器制造业就会向“全球的眼光,世界
    的坐标”这样的理想大步迈进,在世界乐坛上创造新的辉煌。
记:我真让你说的有点热血沸腾了。相信到那时,也就真正走入了“在艺术的环境中孕育文化产品”的
    境界。
沈:是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憧憬,也一起努力吧。
                                                                       《乐器》记者/孟建军
04.JPG
05.JPG
06.JP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