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去过“金色大厅”又如何?

“去维也纳了吗?”、“上金色大厅了吗?”
      曾几何时,维也纳的“音乐圣殿“金色大厅,是那样的神圣和遥远。走上那世界顶级的音乐舞台,是多少音乐人遥不可及的梦想,犹如当年憧憬手机和轿车进入百姓家那样的“科幻”。谁又能料到,从1998年1月中国民乐首次在金色大厅“亮相”这十多年来,去金色大厅已成民乐界的寻常事,确切地说是成为了一种时尚。
      客观地说,丰富多彩的华乐能够在金色大厅次第铺陈,诸多的音乐团队或演奏家、演唱家们确是精工细作地准备了不少上等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和艺术的无穷魅力,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是近年来好像是“忽如一夜‘欧’风来”,众多的、各种层次的华乐团队趋之若鹜地去维也纳“朝圣”,哪怕卖不出票就是大量赠票也要去。那架势陡增了好几分的“伪文化”的成分:音乐圣殿再高,架不住咱有钱,我们就是乐于为维也纳人民送福利不成吗?真担心华乐会因此“掉价”。即使是多此一虑,这般地对维也纳“琴”有独钟,恐怕很难抹去主观上“镀金”的嫌疑吧。
      去过维也纳又能如何?“蒙”完了老外回来就成“超一流”啦?“音乐圣殿”会颁发“授予顶级乐团称号”的“圣旨”吗?应该想明白的是,金色大厅是弘扬“中国风”的地方,而不是鉴定“风力”的地方,更不应该是“人来疯”的地方。可笑吗?中国音乐要在外国的音乐舞台上证明最高水平?“爱乐”乐团是这样证明的吗?“世界三大男高音”是这样证明的吗?换个角度说,那么多的华乐团队“包围”金色大厅,难道要让世人感到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雅乐”还要在国外的舞台上寻找自信吗?那就不是可笑,而是可怜了。说到底,品质和品牌的提升,是需要实实在在打造而不是取巧。
      有点担心的是,那么多华乐团队若是没有新意地“滥琴”于维也纳,在审美疲劳之后,会不会让维也纳人“木讷”,金色大厅“失色”,最后连赠票也无处可“憎”了。
      好像现在负面效应已经开始蔓延。一说起哪个团队去了维也纳,马上被认为是拉到了赞助;一说起那个演员在金色大厅开专场,立刻被怀疑有后台。至于节目内容、节目质量、演出效果、团队或个人的艺术功力和成就已经不怎么关心了。这真是一种无奈和悲哀——都这德性了,还去个什么劲儿?
      去不去维也纳其实对华乐团队和人士来说,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不必刻意。静下心来好好打造新的、独具特色风格、浓汁浓味的经典而厚积薄发,那么无论团队和作品自然会走向“超一流”。实事求是地说,通过多年的努力,维也纳想必已经在关注华乐。如果金色大厅的舞台上俱是华乐经典应接不暇,那才能真正做到好花常在,好景不败,才有可能让异邦的知音真心地对华乐也趋之若鹜。
      祝愿华乐群贤精心育花、专注造景,维也纳人民会在金色大厅翘首以待。
                                                              中乐图鉴特约评论员  东想西想
返回列表